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2018 04 v.35;No.146 28-35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述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002)“基于精明收缩的传统村落功能更新与空间活化研究——以皖赣徽文化核心区为例”资助
邮箱(Email):
DOI:
中文作者单位: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基于CNKI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量化,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回顾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研究,从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理论与方法、保护主体与对象、保护方法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归纳总结研究进展。(1)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开展应用研究,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2)保护主体从政府主导逐步转向村民主体,保护对象逐步由建筑单体转向村落系统、从个体村落转向区域整体;(3)保护方法逐步从关注村落保护转向注重村落发展、从静态固化保护转向动态活化利用,保护效果评价逐步从定性转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日趋完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但在理论自主创新、研究方法现代化、保护主体参与机制、保护对象区域网络化构建以及活化保护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研究不足。未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重点加强中国特色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构建、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运用、文化提升与区域网络化保护方法探索、动态追踪保护与活化保护模式与机制研究等方面,从而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启示。

关键词(KeyWords): 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1]住建部等.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2-12-12)[2018-03-20]. http:∥www. mohurd. gov. cn/wjfb/201212/t20121219_212337.html.

[2]刘沛林.古村落:亟待研究的乡土文化课题[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2):72-76.

[3]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1-4,79-84.

[4]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2):105-109.

[5]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2005(8):164-166,179.

[6]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

[7]冯骥才.保护古村落是当前文化抢救的重中之重[J].政协天地,2009(11):18-19.

[8]刘大均,胡静,陈君子,许贤棠.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9]仇保兴.调查传统村落底数保护利用遗产资源[J].小城镇建设,2012(6):16-23.

[10]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11]耿涵,周雅.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与方式[J].建筑与文化,2015(5):168-169.

[12]王大伟,陈刚.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自组织演化内在规律与启示[J].中外建筑,2010(3):53-54.

[13]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0(1):37-41.

[14]王林,廖国一.从困境到理性:村落遗产旅游中的自组织研究——以龙脊平安寨为例[J].旅游科学,2013,27(2):36-45.

[15]陈喆,周涵滔.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J].建筑学报,2012(4):109-114.

[16]洪亘伟,刘志强.“拆解”与“重组”——基于村落聚居空间自组织机理的撤迁并居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5):102-107.

[17]冯淑华.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13,33(11):155-162.

[18]朱生东.基于共生理论的古村落遗产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以西递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4):33-37,43.

[19]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J].求实,2017(11):71-84.

[20]侯学韬,马聪,代晓芳.基于共生理论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探析——以石屏县冒合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8(1):165-167.

[21]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两种实践——解读生态博物馆和乡村旅游[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3):35-44.

[22]陈朔,王小如.基于生态博物馆理念的村落景观规划——以泽雅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为例[J].规划师,2014,30(S3):241-245.

[23]刘宗碧.生态博物馆的传统村落保护问题反思[J].东南文化,2017(6):103-108.

[24]唐建军.文化生态学视野下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1):99-102.

[25]钟舟海.文化生态学视阈下的赣南客家古村落保护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32-7234.

[26]陈阳.崇木凼传统村落的空间解析及保护对策——以文化生态学角度解析传统村落[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 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论文集.

[27]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2014:7.

[28]周阳月.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传统村落复兴动力与路径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沈阳:2016:10.

[29]顾军,于海霞.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琉璃渠古村落研究[J].文化遗产,2017(2):137-144,158.

[30]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2):59-64.

[31]张浩龙,陈静,周春山.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2017,41(4):74-80.

[32]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2):105-109.

[33]蔡建. GIS技术在古村落保护规划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7(9):19-21.

[34]党安荣,马琦伟.传统村落保护的信息技术方法[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50-53.

[35]潘刚,马知遥.街景技术在传统村落普查和保护中的应用[J].齐鲁艺苑,2014(6):11-15.

[36]樊强强,高路.基于3D全景现实技术的古村落保护开发研究[J].艺术科技,2015,28(10):28.

[37]徐会,赵和生,刘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句法研究初探——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24-29.

[38]赵玉奇.大数据与文化基因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应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2015:4.

[39]邢萍.新媒体技术下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以宏村民居为例[J].国画家,2017(2):69-71.

[40]张洪吉,罗勇,刘慧,等.我国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8):912-915.

[41]我国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及利用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成果,2017(14):14-16.

[42]王云才,杨丽,郭焕成.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以门头沟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6(4):466-472.

[43]童成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4(2):109-110.

[44]孔苏颜.福建传统村落保护的短板与发展策略[J].城乡建设,2014(7):62-64,5.

[45]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J].城乡建设,2014(8):6-13,4.

[46]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名城,2014(3):17-23.

[47]周樟垠,曾庆云,陈华智.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梅湾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9):38-42,49.

[48]潘英海.关于文化主体性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学刊,2017,32(2):3-4.

[49]王路.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德国村落更新规划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11):16-21.

[50]吴文智.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2(6):49-53.

[51]郑霞,金晓玲,胡希军.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J].经济地理,2009,29(5):823-826.

[52]汪如钢.乡土重建及其生活的延续——朱山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设计[J].华中建筑,2011(3):140-145.

[53]陶伟,陈红叶,林杰勇.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13,68(2):209-218.

[54]魏成,苗凯,肖大威,王璐.中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及其保护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2017(11):2-9.

[55]谢文海,刘卫国,曹植清,李绪文.人地关系视角下张家界土家村落石堰坪村保护和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440-1442.

[56]何依,孙亮.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17(2):90-95.

[57]刘志伟.传统乡村应守护什么“传统”——从广东番禺沙湾古镇保护开发的遗憾谈起[J].旅游学刊,2017,32(2):7-8.

[58]龙梦琪,胡希军.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以安徽宏村为例[J].绿色科技,2017(1):160-163.

[59]张伟.区域协同推进传统村落活化和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7(12):58-59.

[60]吴建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N].贵州民族报,2018-01-02(A03).

[61]冯骥才.亟须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J].农村工作通讯,2011(9):34.

[62]刘佳慧.记忆观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档案工作的方式与价值[J].档案与建设,2016(8):29-32.

[63]郐艳丽.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6(1):2-9.

[64]胡彬彬.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立法建议[J].人民论坛,2015(9):70-71.

[65]夏周青.构建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的良法框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39(1):95-98.

[66]周乾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长白学刊,2013(5):144-149.

[67]邓琪.京西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规划实施述略[J].北京规划建设,2013(3):82-89.

[68]宋敏,仲德崑,王单珩.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体系规划探析——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7,41(5):69-77.

[69]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56-160.

[70]宋玢,赵卿,王莉莉.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方法——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6):118-124.

[71]杨贵庆,蔡一凡.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自然智慧和社会语义[J].上海城市规划,2016(4):9-16.

[72]车震宇,楚珊珊,郑溪.游客行为与传统村落游览区域适度控制研究——以西递村、束河古镇为例[J].旅游科学,2010(2):64-70.

[73]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

[74]吴必虎,徐小波.传统村落与旅游活化:学理与法理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1(1):5-21.

[75]鲁可荣,金菁.基于文化自觉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路径分析——以月山村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3):6-13.

[76]汤敏,郑捷,刘嘉琪.社会组织视角下的古村落保护、活化、复兴之路——以古村之友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7):54-57.

[77]欧阳国辉,王轶.中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方式探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4):148-152.

[78]王琼,季宏,陈进国.乡村保护与活化的动力学研究——基于3个福建村落保护与活化模式的探讨[J].建筑学报,2017(1):108-112.

[79]李纯子,蔺银鼎,林小丁.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分析及其效果评价[J].农学学报,2018,8(4):75-79.

[80]尹超,姜劲松.江苏省古村落保护与实施状况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0(7):86-92.

[81]吴冰,马耀峰.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21-124.

[82]车震宇.传统村落保护中易被忽视的“保存性”破坏[J].华中建筑,2008(8):182-184.

[83]徐红罡,万小娟,范晓君.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以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2(1):107-112.

[84]张松.遗产保护完整性的评估因素及其社会价值[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7:6.

[85]张朝枝.世界自然遗产地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武陵源案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2-77.

[86]刘渌璐,肖大威,傅娟.传统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方法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4(6):85-90.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878;TU982.29

引用信息:

[1]陈晓华,谢晚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述评[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04):28-35.

基金信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002)“基于精明收缩的传统村落功能更新与空间活化研究——以皖赣徽文化核心区为例”资助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