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庐州府城隍庙是合肥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建筑,伴随着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将庐州府城隍庙视作一种空间媒介,考察其对人们“地方感”产生、消退、重塑的影响,对合肥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随着历史变迁城隍庙带来“地方感”有所消退,但在现实语境下,重塑庐州府城隍庙的“地方感”不仅具有可行性,更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从媒介的角度而言,将城市当中历史建筑实体当成空间媒介,不仅是城市传播立足于本土经验进行尝试的新范式,也会丰富大众对“媒介”概念的理解。
234 | 0 | 3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
[3]邵培仁.媒介地理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143.
[4]黄旦.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2.
[5]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8,17.
[6]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1.
[7]杨家明,景宜.媒介行为:认识“空间媒介”的“第三重进路”[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3,30(8):46-62,126-127.
[8]左辅.嘉庆合肥县志:卷三十二集文[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9]滨岛敦俊.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J].史学集刊,1995(4):7-15.
[10]脱脱:宋史:卷三百四十四·列传一百零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牛耘.城隍庙旧话[J].江淮文史,2008(3):168-173.
[12]张龙成.宋代司法符号中衙门、城隍庙及其互动的司法效果[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09-114.
[13] TUAN Y. Space and Place:Humanistic Persperctiv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74(6):233-246.
[14]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27.
[15]吕清远.作为经验的传播:传播学研究物质性转向的逻辑进路与范式转换:在二元对立的传播观念当中寻找一条中间路径[J].新闻界,2019(8):70-79.
[16]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刘怀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7,13.
[17]刘雨婷.隐晦区分:大读书本地居民地域身份认同的重构[J].社会发展研究,2021,8(2):222-241,246.
[18]张雪,杨向荣.符号化:空间媒介视阈下的城市形象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6(1):156-163.
[19]雷吉斯·德布雷.媒介学宣言[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7.
[20]汪茜茜.合肥城隍庙穿越千年演绎“三生三世”[N].新安晚报,2019-10-09.
[21]张丽,刘强.仪式融合、功能多元与空间转换:合肥城隍信仰的变迁[J].宜春学院学报,2018,40(7):79-83.
[22]关琮严.乡村媒介空间的现代转型[J].新闻界,2017(7):31-34.
[23]曾一果,凡婷婷.重识“地方”:网红空间与媒介地方感的形成: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为考察中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 29(11):71-89,128.
[24]唐友明,孙峰.安徽合肥庐阳宫特大火灾原因查明[N].江淮晨报,2000-09-09.
[25]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
[26]关琮严.属性转移、边界消弭与关系重构:当代乡村媒介空间的转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4):57-72,127.
[27]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35.
[28]田壮.基于集体记忆的历史地段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合肥城隍庙历史地段为例[C]//南京: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集.2023:1327-1341.
[29]乐天茵子.合肥淮河路步行街42项改造全面启动[EB/OL].(2021-08-09)[2023-12-20]. http//:www.anhuinews.com.
[30]王淑娇,李建盛.城市历史空间再利用与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8,1(1):93-98.
[31]白龙,骆正林.身体、空间与城市:5G时代智能城市的媒介化重构[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74(1):26-34.
[32]郑桂堂.探索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从知觉现象学出发解读中山岐江公园[J].建材与装饰,2018(11):77-78.
[33]保罗·亚当斯.媒介与传播地理学[M].袁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152.
[34]戴宇辰.“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动者吗?:理解城市传播分析的物质性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3):54-67,127.
[35]毛万熙.公共空间的共同生产:数字媒介如何形塑城市意象:以抖音地标AR特效为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0(9):31-39.
[36]曾一果,陈爽.恋地情结:传播媒介与地方感重塑:数字时代人与地的情感生成[J].东南学术,2023(5):216-226,248.
[37]邵培仁.论中国媒介的地理集群与能量积聚[J].新闻大学,2006(3):102-106.
[38]胡翼青.显现的实体抑或关系的隐喻:传播学媒介观的两条脉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47-154.
[39]约翰·杜海姆·彼得斯.奇云:媒介即存有[M].邓建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3.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206;K879.1
引用信息:
[1]潘梓介.重塑地方感:作为空间媒介的庐州府城隍庙[J].合肥大学学报,2024,41(06):8-16.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我国古代媒介制度研究”(19BXW007)